巴孔寺建於西元881年,是高棉第一座廟山形寺廟,坐西朝東,周圍有兩條護城河圍繞。

文章目錄
巴孔寺的介紹與到訪紀錄
建造巴孔寺的主要目的是鞏固王權。當時高棉王朝正處於國家統一的初期,國王因陀羅跋摩一世(Indravarman I)為強化王權的象徵,依照印度教教義建造這座象徵須彌山的寺廟,試圖塑造人神合一的形象。
巴孔寺是一座五層金字塔式建築,由下而上象徵印度教宇宙觀中的五界:
- 第一層:蛇神那迦(Naga)的世界。
- 第二層:金翅鳥(Garuda)的世界。
- 第三層:鬼(Preta)的世界。
- 第四層:惡神(Asura)的世界。
- 第五層:神(Deva)的世界。
四面各有一座階梯直達塔門,階梯兩側有石獅子守護。

金字塔下三層的每個轉角都有一隻砂岩石大象雕像。

第四層有十二座小型神龕環繞。

金字塔頂部是一座吳哥寺風格的塔樓,這座中央塔樓高達15公尺。

山形牆雖然已經風化磨損,但還是可以辨認浮雕內容:
- 東面:濕婆神(Shiva)跳舞的場景。
- 南面:乳海翻騰(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)的浮雕。
- 西面:毗濕奴(Vishnu)臥像,旁邊是其妻子拉克希米(Lakshmi)。
- 北面:《羅摩衍那》(Ramayana)的故事場景,畫面中魔神瑪里查(Maricha)被因陀羅(Indra)的蛇箭所擒住。
塔樓面朝東方,其餘三面為假門,角落裝飾有體態豐盈的蒂娃達(Devata)女神像。

登上巴孔寺的頂端往下眺望,可以發現附近有一座寺院供僧侶修行與居住,我們一大早的時候抵達正好有聽見他們在誦經、看到僧侶們在打掃環境。

